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0亿元
“十三五”是合肥市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金融业的稳定高效和创新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将起到“稳压器”的作用。记者昨天从市金融办获悉,我市“十三五”金融业专项规划正式印发出台,为扎实推进全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推动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服务创新按下“快进键”。
对账“十二五”做大做强,服务经济
“十二五”以来,合肥市金融业积极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要求,让中央、省、市各项政策在合肥这片“双创”热土落地生根,我市金融业不断做大做强,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金融业核心指标实现五大翻番:2015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193.7亿元、10171.1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期的2.44、2.34倍;全年累计实现直接融资1732.65亿元,是“十一五”末期四倍以上;保费收入由“十一五”末期55.8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154.1
亿元,超额完成翻番目标;全年金融业增加值396.3亿元,相比“十一五”末期实现翻倍,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16.4%,比2010年提高了1.4、2.8个百分点。
展望“十三五”规划先行,行稳致远
2016年,“十三五”发展拉开大幕。
根据规划,我市“十三五”金融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建成服务高效、创新活跃、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金融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成为服务合肥经济圈、引领全省、对接长三角、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金融综合服务基地。
规划明确要“建设一个中心”。我市将充分利用合肥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扩大金融开放,围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这一中心任务,主动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谋划合肥金融业在长三角中的定位,打造长三角西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结合全市各地区金融发展定位,打造金融总部集聚区、区域股权投资集聚区、区域财富管理中心,升级滨湖金融核心区,培育现代金融商务区、普惠金融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金融业在全市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金融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0亿元,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8%和17.4%左右。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要“完善一个体系”。我市将以构建主流金融业态和新兴金融业态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为目标,到2020年,力争实现金融全牌照目标。争取引进8~10家世界知名外资银行分行落户合肥,民营银行正式开业(11月已获批筹建),集聚发展近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资产规模翻一番,迈上3万亿元台阶;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达到150家,初步建立机会均等、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等基金组成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争取到2020年,引入各类基金150支,累计吸引社会资本1000亿元,“基金丛林”初具规模。
根据规划,我市还将以构建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为目标,稳步发展信贷市场,加快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实现企业不同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县域全覆盖,大力发展保险市场、期货市场,探索建设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力争到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8万亿元;全市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70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90家;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达到500家;全市证券化率达到65%;保险深度达到5%。
规划还为金融全面改革创新勾画了“线路图”。我市将进一步推动财政金融合作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移动金融服务创新,从而打造合肥特色政策性融资增信体系,形成财政资金与各类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产业、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融资机制;探索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以普惠金融发展带动金融扶贫,助力全市率先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深化移动金融科技服务应用领域,带动全省移动金融多层次发展。
根据规划,我市还将立足“全面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市级社会信用体系”,不断优化地方金融服务环境。到2020年,我市要建成法规健全、平台坚实、监管有力、运行安全、功能齐备、服务高效的区域性社会信用体系,全面融入省及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同时要建立完善符合合肥市实际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及金融风险处置协调机制,不断优化金融生态、完善金融发展配套政策。(合肥市金融办)
合肥微博发布厅
合肥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