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的抗洪抢险中,年仅54岁的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党支部书记潘理俊连续奋战后倒在了大堤上,手中还紧紧握着巡堤用的手电筒。他是乡亲们选举出来的书记,为了不负乡亲们的信任,他放弃了在外红火的事业;他是“中部吐鲁番”的致富带头人,乡亲们说他是“爱操心的书记”;他是南淝河大堤的“守护者”,每天需打胰岛素的他,奔赴抗洪一线,直至牺牲从未说过苦和累。2016年9月,潘理俊荣登“中国好人榜”。
“抗洪书记”勇于担当坚守26个日夜
大圩镇是著名的“葡萄之乡”。2016年7月1日夜,又一场大暴雨过后,数千亩的葡萄园泡在了水中。潘理俊立刻召集村“两委”配合供电部门一起送电,指挥调用架设数台水泵,积极组织村民疏沟排水,生产自救,一干就是三天两夜未合眼,直到葡萄园内排涝完成。葡萄园虽然保住了,但是3200米长的南淝河大堤却依然处于危险中。潘理俊又开始奔波忙碌:设置4个值守点,村干部和党员24小时值班,2小时巡查一次,一旦发现渗漏等险情,随时组织人员抢险固堤。
潘理俊患有糖尿病,平时需要多休息。但大堤值班人手有限,他常常以年纪较轻为由,主动要求多值夜班。7月27日凌晨,潘理俊一个人深夜巡堤,终因过度劳累,倒在了他悉心守护的南淝河大堤下,倒下时他手里还紧紧握着夜班巡堤用的手电筒。潘理俊牺牲后,许多村民自发前往送别。不少人都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潘理俊忙于抢险排涝,帮大家保住了田地,但潘理俊自家的十余亩葡萄园,由于泡在水里没及时打理,大半被淹。
是实干书记又是村民的“接线员”
2008年,潘理俊担任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逐渐成为村里葡萄种植的领路人。起初,葡萄品种单一,数量过多,价格低廉,甚至卖不出去。后来,大圩镇政府引导村民丰富改良葡萄品种,实行多元化种植。起初,许多村民不愿尝试,潘理俊率先拿自己家的葡萄“动手”,几年后大获丰收。有了成功的经验,潘理俊就开始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给村民算“明白账”,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现如今,新民村已从曾经的“困难户”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潘理俊的一颗心,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都在想着村民、念着村民。村民们早已习惯有事就找潘理俊帮忙,他是村民的“接线员”,而他的妻子却很难拨通他的电话。90多岁高龄的村民史国英,是新民村的困难户,潘理俊生前始终关心着她,惦记着她。平时无论多忙,只要有一点空闲,潘理俊就会去看望史国英,逢年过节的时候,潘理俊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史国英送些礼品,并陪她说说话。史国英的儿女离得远,于是她就把潘理俊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平时买米、买菜、买油之类的事情,都由潘理俊代劳。(合肥日报)
合肥微博发布厅
合肥发布微信